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 > 专业文章

皖江文博研究 | 古皖文化浅论

发布时间: 2022-2-21 15:19:00 浏览量: 1208
提要:皖山、皖水是古皖文化的载体,古皖文化丰富且精深了皖山、皖水的自然因素。皖山、皖水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景物,古皖文明是熠熠生辉的人文资源。自然与人文二者融合,相得益彰。皖山、皖水、古皖文明,交相辉映。
关键词:皖山;皖水;皖口;古皖文化;薛家岗文化


图片
在《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么一句诗“睕彼牵牛”,据冯沅君先生所著《中国历代诗歌选》解释为:“睕,形容星光明亮。睕彼牵牛即牵牛星儿闪亮。”《康熙字典》注明:“皖与睕通,今通读wan(晚)”。显然,皖系睕的通假字,本义就是光彩灼灼。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嘉许皖伯大夫治理地方有功,封地给大夫,大夫所辖区域称皖国。今安庆的潜山市就是皖国故地,这里成为古皖文明发源地。古皖安庆山川明媚,历代英杰辈出,宛若星光闪烁,实在不愧“皖”字所赋予的美好内蕴。
由古皖之国的雅号发端衍生出几个称呼——潜山市境内的天柱山别名皖山;源于岳西县多枝尖流经潜山市、怀宁县注入长江的一条河取名皖水(上游称潜水,下游称皖河);皖水入江处的安庆城的西大门山口镇则称皖口。安庆曾为安徽省老省会,因此安徽简称皖。

图片天 柱 山

巍巍皖山雄峙于安庆城西北,坐落在潜山境内,因为这里是传说中的“皖伯始封之地” ,故而得名。皖山如柱擎天屹立,因此亦称天柱山。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武帝南巡亲至天柱山时祭封此山为南岳。这就是皖山称为“古南岳”的由来。从此,皖山蜚声海内外。皖山又被誉作“南国第一山” ,山上奇松怪石,峡谷幽洞,飞瀑流泉,雾潮云海令人叹为观止,具备“雄、奇、灵、秀” 的独特景观,被列作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皖山一度成为唐明皇梦游的仙境、黄庭坚洗心彻悟之地、王安石舒台夜读之处、明宰相刘若宰抚琴遇仙之境。唐代诗仙李白曾登临皖山吟诗:“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脍炙人口的诗句一直被后世所传颂。皖山至今留有唐宋以来的摩崖题刻二百多处,其中以唐代李德修、宋代王安石、黄庭坚所留题刻尤为珍品。黄庭坚爱山谷寺山水之胜,号山谷道人,石牛洞侧存有历经九百余年的黄庭坚手书石刻,洞中有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绘的黄庭坚坐石牛读书图。皖山建国后经数次开发,景区面积延伸达82.46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达333平方公里。雄峰倚天而生,奇洞星罗棋布,佛光灵气弥漫,秀水溅珠洒玉,皖山为皖西南当之无愧的主体景胜区。
巍巍皖山下有一条河流,全长94公里,发源于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多枝尖,由潜山市中部朝东南向流去,经过怀宁县最后注入长江,它的上游为潜水,下游为皖河。这就是“皖水” ,是传播古皖文化的摇篮。美丽娟秀的皖水与雄伟峻拔的皖山相依相存,或作涓涓小溪流淌,或成飞瀑千尺倾泻,或呈滔滔巨浪奔涌。皖水姿态万千,润泽着古皖大地。赏飞珠溅玉,观万顷碧波,皖水之胜可以说是无处不显、无景不妙。

图片安 庆 长 江 大 桥

位于安庆市西郊的一个叫“山口镇”的地方是“皖口”所在地。这里是安庆城西大门,是皖水注入长江之口,亦名“南皖口” ,自古就是烽火连绵的兵战要塞,也是舟楫商贾云集之地。史书记载:三国吴黄武七年(228),孙权领兵至皖口,由大都督陆逊袭击魏将曹休,歼灭魏军万余人。嘉禾六年(237),大将军诸葛恪屯军皖口,在今望江县新坝一带围堤造田。南朝陈武帝为抗御玉琳作乱,于永定三年(559)四月派遣镇北将军徐渡驻守皖口。六月,临川王(陈文帝)在南皖口筑城,并让徐州刺史钱道戢驻守。唐武德五年(622),析怀宁县新置皖阳县,其县治在皖口。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遣将由采石架浮桥过江征伐南唐,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从湖口乘战舰、木筏东下,企图斩断浮桥以援助金陵,行至皖口,宋将行营步兵指挥刘迁率兵狙击,火烧战舰,朱令赟大败,南唐遂亡。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自皇佑三年(1051)起,任舒州通判3年,其间多次经过皖口,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别皖口》:“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上嫩水生。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过皖口》诗云:“皖城西去百重山,陈迹今埋杳霭间。白发行藏空自感,春风江水照衰颜。” 皖口今属山口乡渔业村。至今,在皖口上坡处还可以发现大片瓦砾、古瓷片和刻有文字的筑城砖,这些遗迹折射出古皖口曾经闪烁的历史光华。

图片皖 口 古 城 遗 址

不仅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较好的生态环境,更由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逐渐演化形成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文化,即以皖国地域为中心,脉承薛家岗文化源头,吸收、融合楚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精髓,构成了具备区域特征的复合体,综合称之为古皖文化。它是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汉文化的特色。
雄踞长江北岸的古皖之国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迄今为止已有800余年历史。安庆之名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17年(1147),当时德庆军更名安庆军军号,城名取“平安吉庆”寓意,以示吉祥。安庆自古以来是长江北岸知名的“粮仓”和“古皖商埠” 。安庆属皖、鄂、赣三省交汇处,素有“控制吴楚,保障江淮”的地理优势。自1667年安徽建省,至1949年设立皖南行署、皖北行署,除中间战乱有短暂迁徙外,安庆一直为安徽省省会。1952年合并皖南行署、皖北行署,省会迁至合肥。今安庆市新光电影院对面原市委机关所在地,即明末清初安徽巡抚衙门驻地,辛亥革命后改作都督府,之后为省长公署,北伐战争后为省政府。
古皖安庆为中国近现代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震撼清廷的吴樾弹炸清廷五大臣壮举、震动中外的徐锡麟安庆起义、熊成基安庆起义和安徽“六·二”学潮等重大历史事件。安庆是民主思想萌动、马列主义传播较早的地方,我党中央和安徽早期领导人、民主革命志士都曾经在安庆先后领导过爱国民主进步运动。曾国藩、孙中山、秋瑾、毛泽东、恽代英、胡适等著名历史人物均在安庆留下了足迹。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有三位来自安庆,古城依然保留着以烈士命名的吴越街、锡麟街、德宽路、玉琳路和程良路。安庆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故乡,其创办《安徽俗话报》等早期革命活动发生在安庆。

图片安 庆 博 物 馆 近 代 文 明 陈 列 展 

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使古皖安庆较早地接受了现代文明,成为清末洋务运动和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源头以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我国官办的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在安庆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在安庆制造,安徽省第一张报纸、第一所新型学校“求是学堂”(1898)、第一所正规大学“安徽大学”(1928)和第一个图书馆以及第一家电报局均诞生在安庆。

图片安 庆 内 军 械 所 制 造 场 景 画 像

图片安 庆 博 物 馆 近 代 文 明 陈 列 展 厅

古皖安庆是黄梅戏之乡,亦称“京剧之祖”。这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我们知道,京剧是由徽剧演化而成的,而徽剧则是安庆的土语音调同外来的汉调、昆曲、秦腔相结合的产物。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首率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轰动京城,之后徽班相继进京,称盛京师,并迅速向诸省扩张,徽剧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进而演变为国粹艺术京剧。安庆艺人程长庚将安庆班的创新艺术带到北京,促进了徽剧艺术的发展,因而被称为“京剧鼻祖”。缘于“徽戏的老家是安徽的首府安庆(引自《中国京剧史》)” ,安庆遂有“京剧之祖”的称谓。

在安庆文化宝库中,堪与戏曲媲美的是文学。安庆是桐城派的故里。在中国文坛上,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文学流派,从其代表人物方苞的为文“义法” 到刘大魁的“神气” 论,再到姚鼐的“八说” ,桐城派由初创到兴盛,统治中国文坛达二百余年,其时间之长、参与之众、流布之广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以至于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之美誉。

图片方 苞、刘 大 櫆、姚 鼐 塑 像

古皖大地古迹名胜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这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和花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王国鹞落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振风塔和迎江寺,有独具海岛风光的浮山、堪称“江上奇峰”的小孤山、禅宗圣地司空山、号称“南国小长城”的白崖寨、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龙山、妙道山等绝妙的自然景观,有流传千年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皖水之滨的小市港纪念性建筑——孔雀台,还有三代进士的赵朴初故居——世太史第、清代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故居白麟畈、陈独秀陵园、祭奠辛亥民主革命志士的熊范二烈士专祠、徐锡麟起义旧址、熊成基起义旧址、纪念“六·二”学潮牺牲的爱国青年姜高琦、周肇基的血衣亭、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旧址等声名远播的历史遗迹。这里还孕育了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古皖骄子,可谓人杰地灵。如唐诗人曹松、誉为“宋画第一人”的北宋画家李公麟、明学者方以智、清教育家吴汝纶、清散文家方苞、京剧艺术创始人程长庚、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革命家陈延年和陈乔年、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将军外交家黄镇、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美学家朱光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人。风流皖人,为古皖增色。
绚丽的名山秀水,丰富的人文景观,众多的文物古迹,积淀成为底蕴深厚的古皖文化。
以“薛家岗文化”为源头,以皖国为原生地的古皖文化,是汉文化的分流。皖国故地最具显著特色的当数薛家岗文化遗址,这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并有少量商代遗存的古文化遗址。1979年至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主持发掘表明该遗存分4期,以2、3期最为丰富和有代表性,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考古专家称之“薛家岗文化” 。

图片薛 家 岗 遗 址 公 园

薛家岗文化遗址,位于安庆潜山城南7.5公里处,面积约6万平方米。这处呈椭圆形台地的遗址高出周围农田3至7米,三面濒临洋荡湖,一面是坡度不大的山岗。1982年,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79届考古专业师生来实习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2000多件。生产工具中以石器为主,生活用具中以陶器见多。石器有刀、斧、锛、铲等。大部分通体精磨,对面穿孔,棱角分明。其中以奇数对列的十三孔大型石刀和绘有花果纹的穿孔扁斧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罕见之物。陶器有鼎、豆、壶、杯等生活用品,造型别致,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玉器有环、璜、管、铲、琮等,雕琢精美,图案对称,足见工艺水平之高。出土的遗物中还有近百个着纹饰、镂孔与不镂孔的陶球,腹内有陶丸,摇之清脆作响,精致奇巧。该遗址的发掘,引起了考古界极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中外专家来此考察并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
在2、3期遗存中,人们发现3座残房基,有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在房基红烧土块中发现了稻壳印痕。当时,人们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发现的墓葬有103座,部分为长方形竖穴。随葬品多寡不一,最多的一座有46件,其中玉饰品30件。随葬品中以陶器为多,一般有鼎、豆、壶、盆,以盆、壶组合为常见品。在石工具较多的墓内,铲、刀、锛叠压放置。遗址底层为薛家岗文化中第1期文化,年代距今10万年。出土的遗物都是破碎陶片,且为手制,火候低,松软易碎。但其中彩陶图案已显示了一定的技法。2期文化指发掘出的23座长方形土坑墓。随葬品中以扁柱状、扁凹状足的罐形鼎盛行,多有盖,圆柱形钮。其次是细高颈喇叭口折腹凿形足鬹,竹节形柄的盆形豆以及折腹平底壶和平底碗等。豆柄上开始出现镂雕花纹,以浅浮雕为主体。出土的动物骨骸和猪牙床残骸表明猪成为当时主要的饲养家畜。3期文化指发掘的墓葬,这一期富有特征的器物是石器生产工具,体大扁薄,均为实用器,如扁平长方形石铲、孤刃石钺、有段石锛、大型石凿和奇数多孔石刀,尤以其中的9至13孔大型石刀最富有特色,乃目前我国已发掘的同时期遗址中绝无仅有的一种生产工具。部分随葬品的刀、铲的穿孔周围绘有规整的花果形图案。薛家岗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岗文化的基本特征。
图片多 孔 石 刀

薛家岗遗址的发现、发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瞩目。薛家岗文化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研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诸文化的渊源关系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薛家岗文化的考证,我们进一步证实了“长江流域是中华古国文明的摇篮”。薛家岗文化鲜明地代表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古皖文化。皖山、皖水是古皖文化载体,古皖文化丰富且精深了皖山、皖水的自然因素。皖山、皖水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景物,古皖文明是熠熠生辉的人文资源,自然与人文二者融合、相得益彰。皖山、皖水、古皖文明,交相辉映。

薛家岗文化展现的古代文明使得古皖文化内涵更为奇美、丰实。底蕴深厚的古皖文化引诱着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探寻其引人入胜之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