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新闻

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主旨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 2023-8-22 9:10:18 浏览量: 1817

8月19日,“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开幕。与会专家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主题,围绕气候变化下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石窟寺科技保护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进展、石窟寺考古与多重价值挖掘、石窟寺监测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现摘编论坛主旨发言,以飨读者。

奋力书写石窟寺保护利用研究工作新篇章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克忠

黄克忠从事石窟保护研究工作60余年,见证了我国石窟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指引下,石窟保护研究实践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机构建设成果卓越、社会大众关注日益密切,中国石窟寺保护事业取得不断进步,让人倍感振奋。此次论坛上,来自学界、业界和政界的专家领导,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石窟工作者汇聚在一起,凝聚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保护新共识,表达石刻保护研究工作的中国声音和世界共鸣,是中国石窟引进来走出去的又一次升华。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既是石窟保护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热点,也是石窟保护实践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长期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发等对石窟长期保护的影响,以及双碳背景下石窟保护的理念技术实施的完善与提高,对石窟保护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论坛发言既有来自行业的战略思考,也有长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总结以及古迹事业的案例分析。相信论坛的碰撞交融必将为新时期石窟保护的新任务、新挑战、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拓宽新途径,也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推动开创石窟保护研究利用工作的新局面。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 马里奥·桑塔纳·坤泰洛视频致辞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在全球拥有超过1万名会员,其中许多会员在中国,中国是其组织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致力于推动古迹、建筑群和遗址的保育、保护、使用和改善工作,参与遗产理论的发展、思想的演变和传播,并提供咨询宣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负责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及其合作伙伴组织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是首次关注气候与石窟保护之间关系的会议,它将解决有关气候行动的关键问题,对遗产专家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助益。希望中国和国际同仁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分享彼此的想法和优秀实践案例,特别是在石窟保护和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案例。同时,邀请与会代表积极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如加入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等。

材料革命与石窟保护工程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副主席 何满潮

文物保护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地灾工程和国防工程等作为国家强国战略,这些工程时常出现变形破坏的问题,而工程体破坏的实质是其中的小变形钢筋材料忍受不了大变形状态而破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PR(负泊松比)新材料是一种新型超材料,它消除了颈缩,具有高强高韧、抗冲击、无磁和忍受大变形等特性。以NPR新材料为支撑,滑坡灾害牛顿力监控、圆觉洞石窟顶板三心拱加固技术、地下工程大变形控制等系列技术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技术体系推动下,实现了文物保护等工程领域的革命性进展。

监测数据看石窟寺保护的风险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宋新潮

宋新潮在报告中以2017年至2021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审视我国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挑战,包括自然因素带来的风蚀和水害风险,保护管理规划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建设控制问题,游客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和能力建设短板,经费投入和保障不足,以及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成效不够等问题。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为石窟寺的保护管理提供持续性的数据支撑,以此为依据,宋新潮为下一步石窟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完善提出强化研究和价值挖掘、完善保护管理、提升展示利用等具体思路。

中国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成就与思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李六三

石窟寺集中展现了宗教的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古人建造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创造出独具风格的灿烂文化,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考古研究、保护技术和理念、安全防范、机构人才、展示利用、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石窟寺保护研究机构和人员力量显著增强,石窟寺保护利用事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结合我国石窟寺保护历程及新时代国家对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需求,李六三提出石窟寺工作在新阶段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一是要深刻认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示范价值,二是重视石窟寺价值研究与评估,三是推动科技赋能石窟保护研究利用,四是要权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处理好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的关系,推动结构加固、防渗工程、修复技术、传统材料创新应用、专项监测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敦煌石窟保护成效与技术体系构建

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石窟寺保护一直是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领域之一。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敦煌莫高窟陆续实施了一批本体保护、崖体加固、环境整治等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6922.13平方米壁画修复,29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并建立了完善的石窟监测预警体系。保护项目的实施使莫高窟的文物保护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苏伯民介绍,长期以来,敦煌研究院依托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逐步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石窟文物数字化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保护是做好石窟寺工作的基础,也是石窟寺传承利用的根本保障。未来,敦煌研究院将持续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的监测、研究,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确保敦煌石窟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

乌卡时代(VUCA)适应性和变革性游客管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挪威国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遗产促进会创始人 塞西莉·克里斯蒂娜·夏洛特·史密斯·克里斯滕森

世界遗产及其他保护区的传统管理模式侧重于保存、保护并确保相关价值(对于世界遗产而言,即“突出普遍价值(OUV)”)能够代代延续。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当前所处的世界经常被描述为越来越易变、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模糊(乌卡时代)。除了要应对天气异常情况不断增加对遗产构成的直接风险外,也应做好遗址管理,来应对那些由于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而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较难预测的影响。除了需要对已经确定的难题进行易变性和风险评估之外,还必须准备好应对更多的意外情况。

她介绍了两种适用于预测性和适应性管理的具体工具,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宪章》(2022)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游客管理评估和战略工具》。《宪章》提出了当代难题的应对方法,还强调了永续增长模式彻底转型变革的必要性以及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性。

《游客管理评估和战略工具》是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版)开发的,帮助遗址管理机构对游客和旅游业进行管理,保护遗产价值,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工具》设置的四个总体目标涵盖了40个管理目标和200多个指标。

巴基斯坦近期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与博物馆局局长 阿卜杜勒·萨玛德

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古犍陀罗国曾是文明的摇篮,遍布着大量的考古遗址,蕴藏着从史前到中世纪的历史。在报告中,阿卜杜勒·萨玛德重点介绍了巴基斯坦考古和博物馆局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所做的现代考古工作,内容包括考古调查、发掘、保护和遗产宣传。此外,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作为该地区考古学界定调和指导方针制定的先驱,过去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巴基斯坦的工作,为增强该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最新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促使整个巴基斯坦考古学界制定了未来战略,并展开了新的科学合作,以合作为背景,他重点介绍了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工作科学发掘、保护、社区参与和宣传等方面新方法。他表示,未来的目标是将犍陀罗地区打造成巴基斯坦旅游中心。

“思”与“行”——气候变化下的大足石刻保护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 黎方银

气候变化不仅与文物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且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在工作中,大足石刻研究院始终坚持“思”与“行”的理念,系统化、整体性推进气候变化下的大足石刻保护。一是树立风险管控意识,大力开展遗产监测,并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石窟寺潜在风险的基础。二是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并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石窟寺潜在风险的前提。三是大力实施保护项目,做牢基础消除隐患,并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石窟寺潜在风险的关键。四是强化考古研究和数字记录,注重石窟信息留取和保护,并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石窟寺潜在风险的重点。

同时,石窟寺与其他文物一样,正呈现出传统风险与气候变化下新的风险相互叠加的趋势,使其面临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大。对于极端气候对文物造成的灾害性损失,大家往往都能关注到,但对包括极端气候在内的长期的气候变化对文物造成的系统性、持续性、不确定性影响还关注不够、认识不足,需要站在整体和长远的高度加以重视。面对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和更加复杂的石窟寺病害因素,需要以跨领域、跨学科的视野,在保护理念、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保护材料等方面与时俱进,以应对和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对石窟寺保护的影响,特别是要更主动地做好常态化的预防性保护。气候变化不仅会加剧文物损害或损毁的风险,更会加速文物信息的衰减。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石窟寺保护,不仅要重视其物质形态的保护,也要注重其历史信息的保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