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 > 专业文章

新时期红色遗产价值内涵解析与保护传承——以“两邓故居(铁砚山房、邓石如墓)”的为例

发布时间: 2022-3-16 11:10:25 浏览量: 2244

摘要:在当前新时期,红色精神对于艺术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作用,挖掘其中内涵,创新艺术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两邓故居作为红色文化的实体遗产,包含了深厚的红色精神内涵。本文就故居作简要介绍,并就其内涵、价值及保护规划试举一二,以飨读者。

关键词:红色遗产;价值内涵;两邓故居;保护传承

“铁砚山房”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这里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和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从书苑艺林走向红色精神的传习所,铁砚山房不仅是邓氏家族的荣耀,也是中华民族值得纪念的地方。2019 年,“两邓故居(铁砚山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连同“邓家大屋”“邓石如墓”一同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备选名录。

1 邓石如与邓稼先

1.1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安徽安庆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邓石如出生寒门,自幼即受父辈影响研习书法和篆刻,刻苦勤奋,但终为布衣之身。直至 30 岁时,拜循理书院主讲梁巘为师,后经梁巘介绍又结识江宁举人梅镠,并成为梅府的座上佳宾。由于梅氏为苏皖大族,素以收藏历代金石碑帖和书画闻名,邓石如居梅府八年,阅览临摹的法书不计其数,广泛接触金陵和扬州一带书法名家,法秦篆、追二李、溯魏碑,邓石如曾自言“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得益于梅氏的推荐,后又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大力褒奖,从此名声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际,曹文埴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其间便览名山大川。进京后,刘墉、陆锡熊皆登门求识,曹文埴盛赞邓石如书法为“国朝第一”,从此邓石如享誉书坛,一时洛阳纸贵。乾隆五十六年(1791),湖广总督毕沅聘其为幕僚,任职三年间,张惠言、包世臣等后世著名书家皆慕名而来专程请教。1805年,于家中病逝,终年 63 岁。邓石如的篆刻也是以篆隶为体,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故后世称之为邓派。

1.2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安庆怀宁人,邓石如六世孙,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 年出生于此。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毅然回国。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一次核试验中不幸受到核辐射,罹患癌症,于 1986 年不幸逝世。1999 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两弹元勋”。

2 两邓故居介绍

2.1 铁砚山房

“两邓故居(铁砚山房)”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现存为清同治六年(1867)邓石如之子邓传密重建。正门为西南向,占地面积约 1000 余平方米。铁砚山房建筑规模宏大,符合中国传统大家族民居的典型风格,布局较为考究,且结构布局严谨。主体建筑为三进穿斗式厅堂和两侧斋馆院落,第一进为门厅,悬邓石如之子邓传密手书“铁砚山房”隶书四字匾额;第二进正厅为“守艺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置李兆洛手书匾额和邓石如隶书“朱伯庐治家格言”八扇屏;后宅“燕誉居”与正厅规模相仿,明间为通道、楼梯,余为居室,其匾额亦由邓传密手书。其空间均由木板进行分隔,形成内室。附属建筑另有后院、斋馆、花园、仓房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邓石如由武昌辞别毕沅幕府归来,营建房屋,并以毕氏所赠铁砚命名“铁砚山房”。故居内保留有多通清代匾额、石构件,以及邓稼先生前遗物等珍贵文物。1986 年 7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铁砚山房的后方是邓家大屋,主体与故居相连成一体。为清康熙年间邓石如曾祖父邓应朝所建,是邓氏家族祭祖和议事之所。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 600 平方米。总体七进院落,实为九进。现状有两道门楼、前厅、东西耳房、后堂,其余均为空址,平面形制基本完整。北侧为砖质匾额,南侧为石质匾额,为篆书“淮宁深处”字样,颇为隽秀典雅。前厅装饰有彩绘凤鸟和太极等纹饰。后堂多为木质结构,亦悬挂匾额,以透雕云龙为饰。邓家大屋所用的石柱础和木构梁架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有明代晚期的风格。

2.2 邓石如墓

邓石如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梅冲李庄,与故居遥遥相望。墓园营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700 平方米,原墓碑已毁,现存墓碑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另建有石质拜台。邓石如墓的风水独具特色,地处金山下的一处平岗之上,形如大鸟展翅昂首伏地,故称乌鸦伏地。墓为土冢,正面遥对故居龙山风水,墓前为丘陵环绕山冲,小河道横贯冲间,梯田层迭,流水潺潺。据《白麟邓氏宗谱》记载:邓石如墓还合葬有潘、沈二夫人,其子邓传密附葬其左。现有《完白山人潘、沈儒人墓志铭》书法原稿传世,为李兆洛撰文,何绍基书册,曾国藩篆盖,现分别收藏与故宫博物院和安徽博物院。1986 年7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邓故居(铁砚山房)、邓家大屋和邓石如墓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格局,铁砚山房作为邓稼先的出生处和成长的重要见证,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其一,主要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原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献的记载与故居实物可相互印证,这是其真实性所在。其二,铁砚山房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幼年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现故居内开设的专题展览,以艺术、科学、文物等手法再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整体格局得以基本保留,中轴线院落关系明晰,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历史原构。周边基本完整的保存着历史环境和特征。

3 两邓故居价值内涵解读

就价值而言,两邓故居(铁砚山房)可分为红色、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等多方面,详情如下。

3.1 红色价值

1924 年邓稼先出生在这里,是他让中国的核武器制造迈向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邓稼先的拳拳报国之心堪称典范,正是他的无私、执著、吃苦耐劳、献身精神,以及在工作中充满热情、谦和、善于团结协作才让中国的核武器制造迈向了历史性的一大步,他甘当无名英雄,在大漠之中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最后也因为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癌症不幸逝世。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于 1999 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两弹元勋”。这是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主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红色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故居“铁砚山房”最有价值的革命精神遗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色基因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口粮,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

3.2 历史价值

邓氏家族是近现代安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大族,祖荫庇佑,枝繁叶茂。其家族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邓石如,他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碑学”门派的实际开创者,时人称其“四体书皆国朝第一”。其子邓传密幼承庭训,入曾国藩幕府,亦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四世孙邓绳侯,为民国时期安徽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校长;五世孙邓以蛰,是现代著名教育家、美学家,曾担任清华大学教授。

3.3 艺术价值

铁砚山房的主人邓石如为清代碑学巨擘,擅长四体书,尤善小篆体,其先入李斯和李阳冰之碑,并创造性地将隶书融入其中,大胆启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独具特色。邓石如以晚年的篆书最为精彩,其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碑学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邓石如之隶书,以汉碑为体,魏碑为辅,在亦篆亦隶的长期浸淫中的获益良多逐渐自成一家。邓石如之楷书并不是以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笔意方折,亦有隶意之感,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邓石如也是篆刻家,开创印学皖派中的“邓派”。他主张“书从印出,印从书出”,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二者堪称相辅相成。无论是古往今来,邓石如在书法界都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故此,铁砚山房、邓石如墓都堪称书法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3.4 科学价值

“两邓故居(铁砚山房)”和邓家大屋地处“龙山凤水”间,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二者共同构成了重要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邓家大屋是皖西南丘陵地区清早期的古建筑遗存,切合其祖邓石如的布衣之风,朴素典雅,选址考究,地处龙山凤水之间风水极佳,用料粗犷且就地取材,具有显著地域特征,所用覆钵式柱础和木构梁架,均保留有前代遗风。反映了该时期本地域建筑的原始形态和建造技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邓家大屋是皖西南丘陵地区祖屋的一个重要类型,对研究本地区的宗祠建筑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邓家大屋是邓氏祖屋,建筑内的砖雕、书法石刻、彩绘等文化内涵,对研究邓石如书法和宗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邓氏家族的名人效应直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红色精神和文化的弘扬,书法和艺术的交流,其价值不可估量。其主体建筑为三进穿斗式厅堂和两侧斋馆院落,是清代江南地区典型的大型院落建筑,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

3.5 社会价值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铁砚山房,不仅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现代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故居,更重要的是弘扬红色精神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故居为红色经典景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宜秀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4 红色遗产保护与精神传承

4.1 已进行的保护工作

根据实践,采取调查、保护、展示等步骤。2014 年 5 月,安庆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古建所对安庆邓家大屋旧址进行现场勘测和绘图。1986 年,铁砚山房、邓石如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就组织人员对两处文保单位实施了梁柱加固和保护性修缮,其后陆续进行了历年保护性修缮,2016-2018 年,又进行保护性大修。

为了更好地弘扬稼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教育后人。2012 年,安庆市宜秀区和五横乡政府,落实资金 100 万余元对故居围墙、邓稼先出生地、陈列室、院门等进行大面积改造维修。开辟“邓稼先生平事迹展”,通过实物、图片、往来信件、书籍、老照片、模拟原子弹爆破现场视频等形式一一展示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实行对外免费开放。这里红色基调突出,环境清幽、书香浓郁,着力渲染了褒扬向上的浓厚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2 未来保护传承措施建议

面对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当地政府也制定了下一阶段保护利用方案,即以铁砚山房为依托,努力拼搏成为全市文化建设之样板,将以“名居”、“名寺”、“名站”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创“中国书画之乡”,使之成为集“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乡镇。同时,为加大对“两邓”和“铁砚山房”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铁砚山房”知名度和影响力,计划成立高规格的邓石如书法研究会,精心建造“邓石如文化公园”。此外,还要从以下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第一,以现有故居建筑为基础,着力恢复原有建筑群落,再现“铁砚山房”全貌,积极申报“铁砚山房”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将邓石如故居与邓石如墓有机结合起来,对邓石如墓群进行整修扩建,新辟书法碑林长廊和农民书画一条街,以此作为展示书法文化的平台。

第二,建立“邓稼先纪念馆”,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铁砚山房”作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效应,修建邓稼先广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树立邓稼先雕像,安放两弹一星模型,兴建科教馆等。通过一系列物件的陈设展览和事迹介绍,大力宣扬邓稼先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整修邓家大屋,逐步恢复邓家大屋清代早期建筑原貌,以此作为展示农耕文化的平台和基地。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着力将“铁砚山房”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景点众多、游客欣然向往的主题文化公园,打造成融文化艺术欣赏、农耕文化展示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名居。

第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把铁砚山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和管理。

第五,积极打造“两邓”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对古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周边环境的控制和协调进行详实、可操作的界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按原貌修复已损毁的部分建筑,即:燕雨居、求声馆、无极阁、挹翠楼、后花园、连接回廊、牌坊、门楼亭阁等,再现铁砚山房全貌,恢复古朴的文物环境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修建邓稼先广场,充分发挥“铁砚山房”作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效应,大力宣扬邓稼先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道德修养;同时,沟通邓石如故居与同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石如墓的连接公路,修建四级油路 2.5 公里,并兴建墓园、邓石如碑林及综合配套设施,仿照故居建筑风格兴建休息观景亭。

5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色基因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口粮,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即将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两邓故居(铁砚山房)”不仅是保护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重要场所,更是弘扬红色基因、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宣传、保护。

【作者简介】叶子瑜,男,安庆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