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关注

安庆:品味黄梅戏的 “泥土芬芳”

发布时间: 2025-3-27 8:46:58 浏览量: 515

image.png

安庆:品味黄梅戏的 “泥土芬芳”

“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

乘车行驶在安庆,街巷里隐隐传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演唱的黄梅歌,悠扬婉转,沁人心脾。

安庆,被誉为一座“有戏”的城市。这里流传着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里孕育了“石牌”“枞阳”古调,这里走出了徽班众多名伶……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就是在这片肥沃的戏曲文化土壤中兴起成长,最终唱响大江南北,享誉五湖四海。

安庆,供给着黄梅戏的有机养料;黄梅戏,滋养着安庆的文化气质。

“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

午后,怀宁县石牌老街上顾客不多,这是街坊四邻颇为闲适的时光。汪娟迪、邱玉琴等姐妹相约聚在一起,一套音响,两个话筒,自娱自乐唱起黄梅戏《牛郎织女》的经典唱段。

街道为戏台,街坊是观众。“在石牌镇,‘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戏迷群众,‘立地成台,张口戏来’。”石牌镇文化站站长汪传龙如此形容当地的黄梅戏生态。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牌镇,徽戏班社的摇篮,有“梨园之根”的美誉。名满天下的黄梅戏,与石牌也颇有渊源,人们熟知的《天仙配》《罗帕记》《珍珠塔》等30多部剧目,俱从青阳腔或徽戏移植而来。

追溯黄梅戏脉,安庆博物馆是不可不去的一站。这座博物馆更以“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闻名,是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一家“国字号”黄梅戏专题博物馆。

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诉说着黄梅戏的光荣与梦想。从蔡仲贤、胡普伢茹苦开山,到严凤英、王少舫矗起大梁,再到一大批艺术家继往开来,才有今日黄梅戏繁荣兴盛、群星璀璨。

“黄梅之花,根植于沃土,茁壮于乡野,无华庭之绚烂,有泥土之馨香。”安庆博物馆讲解员主管焦艳介绍,如今,黄梅戏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光彩夺目。自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以来,已有17位黄梅戏演员摘取18朵“梅花”,其中韩再芬为黄梅戏界夺得唯一一朵“二度梅”。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安庆熙熙攘攘的人民路上,黄梅戏会馆迎来天南海北的客人。黄梅小戏《打猪草》拉开演出的序幕,宛若乡间吹来的一股清风,带来田埂上泥土的芳香。一杯清茶,安坐半晌,听那《打豆腐》的诙谐,感受《天仙配》的悲欢,赞叹《女驸马》的智慧,且娱身心,兼养精神。

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到访宜城,要驻足瞭望浩瀚长江的壮阔激流,要竖耳倾听振风塔的清脆风铃,要信步感受倒扒狮街的热闹商号,更要给自己留足时光,用心品味一段黄梅雅韵。大剧院荟萃精品大戏,小剧场常演经典小戏,氤氲戏韵,满城飘香。黄梅戏,已成为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张理想 陈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