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钱币使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其钱币中的文字不仅有着实用性的功能,且独特的书法风格也极大丰富了钱币文化的内涵,因而成为我国钱币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币中运用汉字的书法特色也影响着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在他们国家的钱币中也用汉字作为钱币装饰。
钱币中汉字书体的运用与书法的发展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行的钱币在形制上有所不同,如:三晋、京畿地区通行的布币、齐国和燕国使用的刀币、秦国和魏国流通的圜钱以及江淮流域楚国流行蚁鼻钱等,但钱币中使用的文字以当时通行的大篆字体为主,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废弃了其它诸侯国的异体字,将笔画工整圆转、线条匀称的小篆(秦篆)书体作为官方的规范文字。而钱币也统一成“外圆内方”形制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钱币形制杂乱的状态。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形制一直流行了二千多年。(图1)
秦半两钱
中国书法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自殷商的甲骨文、西周时期的金文东周时期的石鼓文、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及魏晋时期行书、真书、草书等,至此才逐步完成了中国书法的篆、隶、真、行、草五大书体的形成。且在各时期的发展也精彩纷呈,所表现出的风格有着显著的特色。清代书法家梁 巘在《评书帖》中对历朝书法的风格就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虽然钱币文字中多以楷书、隶书、篆书应用最为广泛。但各时期中国书法在钱币上的运用也深深烙印着时代的风格,可谓精彩纷呈。
一、篆体钱文
篆体钱文在古钱币上使用非常频繁,蔚为大观。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汉代王莽时期铸造的货泉、布泉、货布共有二十一品种。钱文作悬针篆,所谓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也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画收笔出锋”,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线条细长如悬针,纤秀美观,瑰丽多姿。( 图2 )
货布
南北朝时代的南朝刘宋时期,所铸“永光”钱,形制薄小,面“永光”, 光背。钱文书写工整,字形修长,轮郭纤细周整。该钱文书体称为“薤叶篆”其书写特点:文字笔画基本上用圆弧过渡,笔画粗细一致。既含有悬针篆的纤细秀丽,又有着玉筯篆的端庄圆润。(图3)
永光
南北朝北周铸造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文“永通”意永远通行, “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泰和重宝等。钱文均为“玉箸篆”,玉箸篆又称“玉筯篆”,顾名思义,字体笔画粗壮均匀,犹如玉箸一般线条。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圆熟工巧,文字丰满,俊逸绮丽,有“篆发绝工,六朝之冠”之美誉。(图4)
泰和重宝 永通万国
在篆文宝钱中,还有一款九叠篆,书体文字精美。如宋代皇宋通宝等,钱文线条匀称,屈曲层叠,非常巧妙,其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折叠均匀,布局呈正方形,注重折叠笔划恰到好处,保持笔划间距的相等,灵活地对笔划简略的字适度变形,强调整体效果的和谐。弯曲却不失流畅,给人以整体上的韵律美感。(图5)
皇宋通宝
二、隶书钱文
隶书因其字体结构开张和特有的文人气息,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因此对钱文的影响是深远的,隶书钱文的古钱币数量较多,历朝历代都有它的身影,直到现在我国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使用隶书。
唐代崇尚真(楷)书,钱文上也是如此。唐高祖于武德四年统一币制并铸造 “开元通宝” , “开元通宝”既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其钱文是由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题写,楷中含有隶意,端庄古朴,法度严整,与《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刻自成一体,钱文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唐朝中期,开元通宝的钱文上,一改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大气洒脱的笔体,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以及五代后周时期的“周元通宝” 文字庄重、笔力圆润、隽秀、挺拔。(图6)
周元通宝 开元通宝
绍圣元宝,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始铸。铁钱,其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几种,其中,隶书 “绍圣元宝”钱四字,布局协调,端庄无斜,笔法有力,筋骨棱角分明,彰显书法功力。且最为稀少,乃北宋珍泉之一。(图7)
绍圣元宝
三、楷书钱文
真书即正书,也称楷书,具有古隶的方正,八分书的遒美,章草的简捷等特点,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币钱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是北宋末代皇帝,历史上虽是有名的昏庸皇帝,但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其书法用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瘦金体”字体。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图8)
崇宁通宝 大观通宝
古钱币中统一的书体钱文形式虽占主流,但也有用不同书体铸造同一钱币或在同一钱币上使用多种书体的钱文形式,即所谓“对钱”,指同一种年号名称的两枚钱,它们的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只有书法形式不同。这类钱有楷书、行书二体成对,有楷书、篆书二体成对,有隶书、篆书二体成对,等等。古钱币中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也让我们领略了中国钱币文字中的一种对称的美。如:北宋的“明道元宝”有楷、篆二种书体文对钱。(图9)
“绍圣元宝”有篆、隶、行三种钱文书体。“至道元宝”“淳化元宝”则用真、行、草三体书法书写同一钱文,俗称“三体书”钱,风格别致,形成钱文书法中争奇斗艳的艺术风尚。(图10)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化为内涵、以汉字为基础的独特视觉艺术,一笔一画、一字一文的有机组合,浑然天成,错落有致,或似刀剑锋芒毕露,或似美玉圆润柔美,形如刀砍斧凿、行云流水,不一而足,常常被认为代表书写者的一种意境而独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在钱币的小小天地之间,展现着中国钱币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座恢宏的、古老而又现实的书法艺术殿堂,是一个色彩斑斓、美仑美奂的世界。
【作者简介】操春祥,男,安庆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馆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